茅台演绎《一颗高粱的共同富裕》,我们需这样的美品牌

贵州多山少平地的地利面貌,让经济发展在这里充满挑战。当地有句谚语叫“天无三日晴,地无三尺平,人无三分银”,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,,在工业化快速推进的现代,贵州省发展滞后,乡村经济毫无疑问面临着更大的难题,也因此许多人纷纷背井离乡,外出打工。

最新数据显示,贵州外出务工人员梳理在800万左右,超过全省人口数量的五分之一。而在去年10月底前,贵州发布的数据也显示,全省脱贫人口外出务工规模达335.6万人,外出务工规模高于上年。本地岗位少、收入低是最突出的问题。

如何解决本地经济,提高农民收入是贵州不得不解决的头等大事。好在近年来,贵州白酒迎来高速发展,作为涉及一、二、三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,白酒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为稳定酒业、提高收入起到了绝对性的贡献。

茅台演绎《一颗高粱的共同富裕》,我们需这样的美品牌

以茅台多次调整酿酒高粱收购价为例,2018年收购价为7.2元/公斤,后增至8.2元/公斤;2021年收购价格为9.2元/公斤;今年5越27日,专门发函决定上调价格为11.2元/公斤。按全国高粱平均价格,茅台高粱收购价是全国均价的3倍多。而以高粱亩产700斤的平均产能计算,每亩增加收入700元,直接增加了粮农的收入水平。

正值2022年秋分,九月秋风正飒爽,高粱熟来红满天,茅台酿酒专用高粱种植农户展现了收获的喜悦。

一颗颗高粱,支撑起农民的增收致富之路,奠定了茅台酒的丰满个性,创造了茅台品牌的“美酒时代”。而茅台演绎的这部《一颗高粱的共同富裕》,也为白酒美时代的外延,提供了更多的注脚。

两个“小切面”,极致演绎共同富裕

如果我们把《一颗高粱的共同富裕》当成一部原生电影来看,这显然会是一部没有主角的影片,也不会有跌宕起伏的大转折情节。但分工却是明确的:茅台就是电影的总导演,主导故事的发展;农户就是演员,在总导演的安排下进行美的“种植”;科研、助农等就是特邀演员,对情节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。

南方周末发表了《一颗高粱的共同富裕之旅》,是对这部电影的节点总结,报道中的三个“小切面”来展现这部影片平凡但具有张力的情景。

茅台演绎《一颗高粱的共同富裕》,我们需这样的美品牌

图/罗启勇将高粱穗从竹背篓拿出来晾晒

切面一:罗启勇和邻居的高粱种植记

罗启勇,贵州省仁怀市后山乡田兴村村民,至今已经种植高粱6年。2017年,由于三个孩子都外出打工或求学了,此前一直种植烤烟的罗启勇面临家庭劳动力不够用的问题,正巧村里在推行“企业+政府+基地+合作社或农户”的合作模式。综合考虑后,罗启勇加入种植队伍,成为村里参与订单高粱农业的先行者。

南方周末首发的报道中有这样一个画面:抬眼望山坡,高粱、玉米、绿树等或成片、或零散地分布着。山风扫过,沉甸甸的高粱穗垂头摇晃,像一张张红艳艳的雀跃的笑脸。而比高粱还显喜庆的,是罗启勇发自内心的灿烂笑容。此时的他站在齐人高的高粱旁,左手握住穗下约两寸处,右手持镰刀割下。一手割,一手抓,待左手抓满后,再用高粱叶扎成小把,放入竹背篓或编织袋里。

“高粱好养活又省心。”罗启勇像介绍自家孩子一般细数种高粱的好处:一是对劳动力要求低;二是除劳动力外几乎不用其他投入,种子、有机肥等农资都是免费提供;三是销路也稳定,且到款准时;四是田间管理相对简单;五是综合经济效益高,可弹性地去周边打零工,增加收入;六是种植全程有保障,遇到病虫害或干旱等问题,茅台与合作社都会及时提供帮助。

有了罗启勇的带头示范,不少村民陆续将主要种植作物从当地传统的烤烟改为高粱,罗修平就是其中一员。2020年,罗修平开始种高粱,当年收成九千多斤,收入四万余元,“种高粱感觉可轻松多了。”

茅台演绎《一颗高粱的共同富裕》,我们需这样的美品牌

图/仁怀市长岗镇茅坡村“坡改梯”后可供机械作业的高粱基地

切面二:杨存强的机械种植记

个体种植往往面临劳动强度大、抗风险能力弱,田兴村的罗启勇就会担心雨季等自然灾害的影响,但仁怀市长岗镇茅坡村的农户就少了这个烦恼。

自2017年起,茅坡村开始陆续将零散的土地整理成“田成方、路相通、渠相连、旱能浇、涝能排”的高标准农田,建立了茅台酒用高粱高标准种植示范基地。集中整治土地为茅坡村实现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海报